作者 | 文章题目 | 原刊期数 | 转载刊物 |
潘祥辉 | “祖国母亲”:一种政治隐喻的传播及溯源 | 2018 (01) | 新华文摘 |
李育民 | 晚清时期中美条约关系的演变 | 2018 (02) | 新华文摘 |
王瑶、朱华 |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日宣战问题再谈 | 2018 (01) | 新华文摘 |
罗朝慧 | 黑格尔的辩证法为什么是“倒立的”——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本质问题的剖析 | 2018 (02) | 新华文摘 |
刘巍 | 试论钱穆通史路径之时代根源及其所成就的“中国主义” | 2017 (12) | 新华文摘 |
师博、姚峰、李辉 | 创新投入、市场竞争与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| 2018 (01) | 新华文摘 |
谢红星 | “黄宗羲定律”的历史真相 | 2017 (09) | 新华文摘 |
高帆 | “资本吮吸理论”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| 2017 (10) | 新华文摘 |
任保平 | 高质量宏观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依据 | 2018 (02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李育民 | 晚清时期中美条约关系的演变 | 2018 (02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林剑 | 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的文化诠释 | 2017 (12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徐律 夏玉珍 | 重识“社会学想象力”:历史解读与反思 | 2017 (11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高帆 | 马克思的“资本吮吸理论” | 2017 (10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贺雪峰 | 应对老龄社会的家庭农业 | 2017 (10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谢红星 | 杂派失控与传统中国的财政周期 | 2017 (09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韩鹏飞 | 浙西六家论词词 | 2017 (08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卢晓瑞 | 晚清关学诗人群诗学思想演变 | 2018 (05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李禹阶 | 中国文明起源中的政治体与政治认同 | 2018 (04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刘瑞明、亢延锟 | 企业的力量:“大分流”视野下的世界一流企业构建 | 2018 (03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林光华 | 以道化欲,以朴化名 | 2018 (03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张荣翼 | 文学史中文学的“估值”问题 | 2018 (02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林剑 | 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的文化诠释 | 2017 (12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王刚 | 宗庙与刘贺的政治命运 | 2017(08) | 新华文摘 |
张炜 | 房地产泡沫膨胀空间溢出的三个趋势 | 2017 (07) | 新华文摘 |
陈赟 | 《庄子·逍遥游》的文本逻辑与思想结构 | 2017 (08) | 新华文摘 |
戴圣鹏 | 文明交往与融合中的文明冲突 | 2017 (07) | 新华文摘 |
李蕉 夏青 | “统一”之辩:西安事变前后国共两党的舆论交锋 | 2017 (06) | 新华文摘 |
武玲娣 杨建飞 | 两种预期理论的比较 | 2017 (06) | 新华文摘 |
赵汀阳 | 艺术的本意与意义链 | 2017 (03) | 新华文摘 |
刘凯 | 美元本位、全球经济失衡与人民币国际化 | 2017 (05) | 新华文摘 |
刘成纪 | 古琴在中国早期艺术中的定位和价值面向 | 2017 (03) | 新华文摘 |
易素梅 | 宋代的士人与医方——以《苏沈内翰良方》为中心的考察 | 2016 (11) | 新华文摘 |
鞠文浩 | 从“五声”到“四声”——齐梁声调分类之衍变 | 2016 (10) | 新华文摘 |
李金铮 | 近代中国耕地“红线”之争 | 2017 (03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冯成杰 | 民国时期乡村性别比例问题述评 | 2016 (12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李西建 | 重构美学的形上之维:问题与方法 | 2016 (12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蒋茜 |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分析劳资关系 | 2016 (11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吴中胜 | 名实之争与后世文论的名实观 | 2016 (08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王远 | 吉登斯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基础 | 2016 (08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袁志伟 刘怡 | 侯外庐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 | 2017 (05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冯建勇 | 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开发运动的多重图景 | 2017 (04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王宁 | 消费社会学研究的新范式 | 2017 (02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曹洪洋 | “浮士德”与诠释学的现象学指向 | 2017 (09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向晋卫 | 试论传统社会“史”的宗教性功能 | 2017 (07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贺仲明 | 现实主义、现实书写与本土意识 | 2017 (04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董 藩 董文婷 | 发达国家房地产业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| 2017 (04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顾少华 | 知识社会史视野下的朱熹《资治通鉴纲目》新探 | 2017 (04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李玥凝 | 秦始皇的宗教倾向性与秦汉国家宗教中的齐楚传统 | 2017 (01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李西建 | 重构美学的形上之维:问题与方法 | 2016 (12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孙晓喜 吕 洋 | 唐代叙事史学的发展与史学叙事思想的创新 | 2016 (11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张晓红 吴晨倩 | 佛克马文论在中国:一种经验式文学理论谱系的形成 | 2016 (08) | 新华文摘 |
燕永成 | 试论史书在宋代流传时的名人效应 | 2016 (06) | 新华文摘 |
刘军 | 北魏庶姓勋贵起家制度探研——以墓志所见为基础 | 2016 (04) | 新华文摘 |
马克锋 | 近代中国赶超欧美的思想历程 | 2016 (03) | 新华文摘 |
李军林 等 | 产业结构与经济风险——来自“荷兰病”的模型分析 | 2016 (02) | 新华文摘 |
吴锐 | 论夏舞与夏朝、夏族无关 | 2015 (12) | 新华文摘 |
朱富强 | 制度经济学研究范式之整体框架思维:主要内容和现实分析 | 2015 (10) | 新华文摘 |
张鹤泉 | 论东魏北齐王爵的封授及元氏诸王的“准例降爵” | 2016 (06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李静 | 合作治理视域下社会企业介入社会服务的路径研究 | 2016 (06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戴圣鹏 | 文明发展中的过度问题及其现实启示 | 2016 (04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张述存 | 新常态下我国行政文化建设反思与重构 | 2016 (04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于佳彬 | 普遍与特殊之间——侯外庐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治史路径 | 2016 (04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李华瑞 | 南宋的酒库与军费 | 2016 (03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刘清平 | 怎样界定善恶概念——兼析元价值学与规范价值学的区别 | 2016 (03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郭硕 | “ 拓跋”、“鲜卑”合称与拓跋氏族称问题 | 2016 (02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刘成群 | 清华简与先秦时代的黄老之学 | 2016 (02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金建萍 | 马克思自由观中的主体责任担当 | 2015 (12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鲍永玲 | 开放而收敛的水域:儒家经典诠释的隐喻 | 2015 (08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叶舒宪 | 玉、马、佛、丝——丝路中国段文化传播多米诺效应 | 2016 (09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黄道炫 | 红军长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| 2016 (09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张呈忠 | “ 抑配民户”与“形势冒请” ——北宋青苗法五十年的官贷困境 | 2016 (07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燕永成 | 试论史书在宋代流传时的名人效应 | 2016 (06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曾大兴 |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| 2016 (05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张再林 | 身体哲学视阈中的“为仁由己” | 2016 (05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孟昭毅 | 东亚汉诗画“渔父垂钓”题材与禅机 | 2016 (01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王振林 | 梅洛·庞蒂的“他人与人的世界” | 2015 (12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范劲 | 诗学与系统性 | 2015 (12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韩骏 | 人民币国际化“升级”:由结算货币向投资货币推进 | 2015 (11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金滢坤 | 论元和三年制举科场案 | 2015 (08) | 新华文摘 |
白让让 | 垄断产业利益集团影响规制放松的机理分析 | 2015 (08) | 新华文摘 |
杨慧林 | 赛珍珠在抗战时期的政论短文及其特别关注 | 2015 (07) | 新华文摘 |
吕宗力 | 谣言与汉代的社会政治危机 | 2015 (07) | 新华文摘 |
王文龙 | 技术价值论与需求层次论对分配理论的重构及其现实意义 | 2015 (07) | 新华文摘 |
瞿林东 | 论唐初史家群体及其正史撰述 | 2015 (06) | 新华文摘 |
石英 | 质性社会学论纲 | 2015 (06) | 新华文摘 |
曾军 | 从苏联语文学家到西方后现代学术明星 | 2015 (05) | 新华文摘 |
魏屹东 管云波 | 论科学知识的社会表征 | 2015 (05) | 新华文摘 |
刘平 | 社会转型与价值文化研究 —— 新本质主义价值文化时期的开启 | 2015 (03) | 新华文摘 |
戴圣鹏 | 论文化的包容性 | 2015 (03) | 新华文摘 |
臧知非 | 西汉授田制废止问题辨正 | 2015 (01) | 新华文摘 |
王一川 | 全媒体时代的艺术状况 | 2014 (11) | 新华文摘 |
刘耀辉 | 历史上的交流与互动:威廉·麦克尼尔的世界史理论与实践 | 2015 (07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张鹤泉 | 北魏前期五等爵封授范围研究 | 2015 (05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谷玉良 周盼 | 城市混合社区的衰落与边缘化风险 —— 以农民工与市民混合居住社区为例 | 2015 (04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刘平 | 社会转型与价值文化研究 —— 新本质主义价值文化时期的开启 | 2015 (03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刘永祥 | “ 新史学”与周谷城的通史编纂 | 2015 (02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臧知非 | 西汉授田制废止问题辨正 | 2015 (01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张峰 | 五代时期:历史编纂优良传统经受的考验 | 2014 (12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陆益龙 | 向往城市还是留恋乡村?——农民城镇化意愿的实证研究 | 2014 (12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谢贵安 | 中国史学谱系的层累和延展 | 2014 (08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刘文瑾 | 恶的“升华”:审美现代性中的主体精神 | 2015 (09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王子今 | 秦汉时期政治危局应对的交通控制策略 | 2015 (07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李兴 等 | 中俄印——亚欧金砖国家是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键力量 | 2015 (01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雷戈 | 天高皇帝近:面向民众开放的皇权秩序建构 | 2014 (12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王先明 | 历史转折与时代诉求 | 2014 (08) | 新华文摘 |
谢贵安 | 中国史学谱系的层累和延展 | 2014 (08) | 新华文摘 |
李迎生 方舒 | 中国社会政策改革创新的理论基础 | 2014 (06) | 新华文摘 |
赵本义 | “ 认识万物的尺度”的新解读 | 2014 (06) | 新华文摘 |
韩树峰 | 论汉魏时期户籍文书的典藏机构的变化 | 2014 (04) | 新华文摘 |
李君甫 等 | 北京地下空间居民的社会阶层 | 2014 (03) | 新华文摘 |
田文兵 | “ 民国文学”热的冷思考 | 2014 (01) | 新华文摘 |
韩立红 | 主流媒体社会舆论主导力研究 | 2013 (12) | 新华文摘 |
向燕南 | 史学的求善诉求与传统史学之道德批判的省思 | 2013 (12) | 新华文摘 |
李景林 | “ 民可使由之”说所见儒家人道精神 | 2013 (10) | 新华文摘 |
任保平 郭晗 | 新增长红利时代我国大国发展战略的转型 | 2013 (09) | 新华文摘 |
李均鹏 | 迈克尔·曼与批判社会学 | 2014 (08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刘秋根 彭志才 | 清代典商的经营及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| 2014 (06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王新水 | “ 天命之谓性”非本体论命题 | 2014 (05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张汉 | 综合主义与中国国家 – 社会关系研究 | 2014 (01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陈敬坤 魏屹东 | 后天必然性与认知二维主义 | 2013 (12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向燕南 | 史学的求善诉求与传统史学之道德批判的省思 | 2013 (12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许勇为 |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 | 2013 (12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蒋竹山 | 全球视野下的医疗史研究初探 | 2013 (10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李景林 | “ 民可使由之”说所见儒家人道精神 | 2013 (10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张振华 | 当奥尔森遇上奥斯特罗姆:集体行动理论的演化与发展 | 2013 (10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景天魁 | 作为新兴学科的时空社会学 | 2013 (07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宣朝庆 | 近代乡村危机的制度反应 | 2014 (02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于赓哲 梁丽 | 古典医学的“西学镜像” | 2013 (10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张蓬 | 中道、中庸、不二、双运、圆融义解──中国传统哲学关于“存在”问题的思考方式略论 | 2013 (08) | 新华文摘 |
景天魁 | 时空社会学:一门前景无限的新兴学科 | 2013(07) | 新华文摘 |
顾金土 | 社会时空分析的类型、范例及特点 | 2013(07) | 新华文摘 |
李育民 | 晚清时期国体观的变化 | 2013(06) | 新华文摘 |
石英 | 质性研究对社会学中国化的影响 | 2013(04) | 新华文摘 |
杨瑞萍 魏昊 | 论网络文化生态价值及其建设 | 2013(04) | 新华文摘 |
赵武 | “ 丧家狗”说解 | 2013(03) | 新华文摘 |
顾书桂 | 政府不弥补消费者购买商品化住宅的支付缺口 | 2013(01) | 新华文摘 |
廖明春 | 《论语》“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” | 2012(06) | 新华文摘 |
王雅 刘东 | 儒家基本上是义利兼重的 | 2012(06) | 新华文摘 |
胡建国 | 社会流动对收入分配感的影响 | 2012(06) | 新华文摘 |
赵义良 | 整体性维度下马克思超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三重意蕴 | 2013(09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梁莹 | 环保社区社会组织生长的社会政策逻辑 | 2013(06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钟翀 | 中国近代城市地图的进化系谱 | 2013(05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石英 | 质性研究对社会学中国化的影响 | 2013(04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张春娟 | 文学批评中的语文学 | 2013(03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刘清平 | 中国哲学语境下的善与正当问题 | 2012(06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戴圣鹏 | 梁启超公德思想 | 2012(06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丁为祥 | 从生存实在考察朱子理气论 | 2012(06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李佃来 | 葛兰西实践哲学的政治意蕴 | 2012(05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秦晓伟 | 作者言说世界的策略 | 2012(05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景天魁 | 时空社会学:一门前景无限的新兴学科 | 2013(07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李育民 | 晚晴时期国体观的变化试探 | 2013(06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裴萱 | 中国古典美学的空间情结与方法论意义 | 2013(05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翟志宏 | 晚期中世纪哲学的逻辑学转向及其理论意义 | 2012 (4) | 新华文摘 |
李馨雨 等 | 《薄伽梵歌》的伦理道德观解析 | 2012 (2) | 新华文摘 |
王子今 | “ 四皓”故事与道家的关系 | 2012 (2) | 新华文摘 |
田毅鹏 | “ 村落终结”与农民的再组织化 | 2012 (1) | 新华文摘 |
毛丹 | 村庄前景系乎国家愿景 | 2012 (1) | 新华文摘 |
翟志宏 | 晚期中世纪哲学的逻辑学转向及其理论意义 | 2012 (4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范玉刚 | “ 红色经典”的再生产 | 2012 (4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陈迎年 | 牟宗三的“假定”困境:良知坎陷的暴力与无力 | 2012 (3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毛丹 | 村庄前景系乎国家愿景 | 2012 (1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刘平 | 单位制的演变与信访制度改革 | 2011 (6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苟小泉 | 康有为对国民意识的哲学思考 | 2011 (6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范畅 | 究竟如何理解恩格斯的“自然辩证法 | 2011 (6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田文军 | 王国维与中国哲学史 | 2011 (5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王晖 | 楚竹书《吴命》主旨与春秋晚期争霸格局研究 | 2012 (3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谢贵安 | 实录体是史书在中国文化承传上的特殊贡献 | 2012 (1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李景林 等 | 中国哲学的研究方式应有所改变 | 2011 (4) | 新华文摘 |
徐晋 等 | 中国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\企业价值与社会效率 | 2011 (4) | 新华文摘 |
黄兴涛 | 清末现代“民族”概念形成考 | 2011 (4) | 新华文摘 |
史可扬 | 中国电影批评的变异与革新 | 2011 (2) | 新华文摘 |
王威海 单惠 | 现代化的国际比较:从甲午战争看国家发展与国际竞争 | 2011 (4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甘皓 张健 | 文学史体例与中国当代文学史编纂 | 2011 (3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刘增明 | 在现实政治与理想政治之间 | 2011 (2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杨柳新 | 不言之教 | 2011 (2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郗戈 | 游走与沉溺:“网络成瘾”的异化生存方式 | 2010 (6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李孝迁 | 魏特夫与近代中国学术界 | 2010 (6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吴晓琳 左高山 | 西方“协商民主”理论的三重困境 | 2010 (6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王先明 等 | 义和团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 | 2011 (4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
郭将 | 增长的革命 | 2010 (4) | 新华文摘 |
焦若水 | 山寨文化与全球消费社会 | 2010 (4) | 新华文摘 |
陈其泰 | 历史编纂学的理论自觉 | 2010 (3) | 新华文摘 |
李棉管 | 贫困村灾后重建中的扶贫开发模式 | 2010 (2) | 新华文摘 |
段塔丽 | 关注农村留守妇女现象 | 2010 (1) | 新华文摘 |
赵馥洁 | 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价值哲学 | 2010 (1) | 新华文摘 |
王子今 | 秦二世胡亥童年故事及相关问题 | 2010 (4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尹奇岭 | 民国时期新旧文学经济状况的考察 | 2009 (6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赵秀玲 | 文化发展战略与新世纪中国村民自治 | 2009 (5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陈柏峰 | 农民地权诉求的表达结构 | 2009 (5) |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|
王颜 杜文玉 | 世界视野下的唐代科技教育 | 2010 (3) |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|